跳到主要內容區

創系歷程

撰稿者: 鍾傳幸

(1974年,臺灣臺北~)
  臺灣第一所戲曲學院,由復興劇藝實驗學校及國光藝術戲劇學校,於1999年先合併升格專科,後於 2006年再度升格為戲曲學院,設校宗旨為培養傳統戲曲表演藝術人才。校區分內湖、木柵兩區,目前設有12年制的「京劇學系」、「民俗技藝學系」;10年制的「歌仔學系」、「客家學系」、「戲曲音樂學系」;及7年制的「劇場藝術學系」。課程含學科、術科及專業學科。學科比照一般學校共同科目,術科部分國小2年先施以基本幼工,國、高中為主修課程,著重行當之四功五表演程式,以及經典劇目的學習,學院則加入編導、舞美、創作、排演等實習課程,畢業後可進入附設「國劇、綜藝」兩團,增加舞台實務經驗。該校首任校長為鄭榮興先生。

  國立復興劇藝實驗學校前身為「私立復興劇校」, 1957年由王振祖創立於北投。建校宗旨是「復興文化、傳承京劇」,起初單設「國劇」一科,並以「復興中華傳統文化,發揚民族倫理道德」為班級排序,邀請顧正秋、秦慧芬、曹俊麟、周正榮、李金棠、張鳴福、牟金鐸、吳德貴、王鳴詠、李桐春、李宗源等師,培養了許多優秀國劇演員,首屆校友有王復蓉、劉復良、張復建、劉復雯、葉復潤、趙復芬、曹復永、曲復敏、劉復學等,常代表國家遠赴世界各地巡演,擅演劇目有《貂蟬》、《五花洞》、《金錢豹》等戲。1968年改制國立,更名為「復興劇藝實驗學校」,成為臺灣第一所國立傳統戲曲學校,每年定期招收40名十歲幼童,施以8年公費訓練。優秀校友有吳興國、唐文華、黃宇琳等。1981年增設「綜藝科」;1988設「劇藝音樂科」;1994設「歌仔戲科」,培養臺灣各傳統戲曲前、後場之傳承發皇人才。

  國光藝術戲劇學校前身為創建於1976年國防部之「中華電視台藝術工作總隊」,後更名為「中國電影製片廠演藝人員訓練班」。1981年更名「國光劇藝實驗學校」,畢業校友庹宗康、王祖賢、林美秀、屈中恆、劉冠佑、許茹芸、楊麗音等;1985年該校再整併三軍劇校即:空軍於1952年創立之「小大鵬」, 陸軍於1963年創立的「小陸光」,海軍於1969年創立的「小海光」等三所戲劇實驗學校,改名為「國光藝校」。畢業於「小大鵬」的著名校友有:徐露、紐方雨、古愛蓮、嚴蘭靜、拜慈靄、姜竹華、高蕙蘭、郭小莊、王鳳雲、楊蓮英等。「小陸光」著名校友有:朱陸豪、胡陸蕙、李陸齡、李小平等。「小海光」著名校友有:魏海敏、沈海蓉、王海波等。國光藝校於1995年,由國防部改隸至教育部,1999年與復興劇藝實驗學校合併升格「為國立臺灣戲曲學校」,2006年奉准改制為「臺灣戲曲學院」。

  然而,目前國內多所優秀戲劇學府,較偏向研究西方戲劇,為保存傳統戲曲藝術,傳承經典劇目,培養傳統戲曲表演及相關編導、設計藝術人才,京劇學系將以傳統京劇的訓練為基礎,努力透過創意演化,保存傳統京劇精髓,嘗試發揚京劇的無限可能發展。